博客
电影
宝箱
友链
关于
<
动画《瑞克和莫蒂》脑洞大开
《圣经》读书笔记
>
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读书笔记
作者:
Cifer
类别: 读书·哲学
时间:2018-04-28 05:11:48
字数:2258
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,请勿转载,谢谢合作~
### 前言 亚瑟·叔本华生卒于1788-1860,是近代重要哲学家,唯意志论哲学创始人。其出生于富裕的家庭,虽然一生基本不工作,却衣食无忧。商人父亲疑是自杀,德国当时知名通俗小说作家的母亲与其不合,这与其悲观思想不无关系。 在其求学中发现哲学的兴趣与天分,仅仅25岁就完成博士论文《论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》,以该论文为基础,花了数年时间,写下[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](http://www.boatsky.com/blog/28.html "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读书笔记" rel="nofollow")第一版,可当时无人问律,但还是获取柏林大学编外教授资格,并与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同时间授课,自然无学生理睬。直到其晚年,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后续版本逐渐闻名世界。 时代配不上叔本华的才华,一生不顺,终生未娶,他是不幸的。 叔本华认识到世界的本质,否定了意志,是极少数真正自由的主体,在有生之年得到世人的肯定,并把杰作留给后世,他是幸运的。 这是[西法](http://www.boatsky.com "太空船博客" rel="nofollow")看过叔本华的第二本书(第一本是《人生的智慧》),也是其最值得一看的作品,全书只有27万字,占时较少。 表象论并不是叔本华提出的,而是康德的《纯粹理性批判》,康德认为一切认知都是表象,我们无从得知真实的世界。而叔本华在这个基础上,认为主体确实无法认知世界,但如果我们自己是主体时,我们可以认知自我意识。 意志论是叔本华提出来,认为我们是意志的奴隶。 ### 表象 认识之外的,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,是物自体。 能认识一切事物,而本身不被任何东西所认识的,是主体。主体是表象的先决条件。人在从事认知时,是主体,被认知时,就不是主体。 如果不限制时间,在同一个空间,同时之中即是A东西,又是B东西。 如果不限制空间,在同一个时间,这块空间即被A东西挤满,又被B东西挤满。 这都不符合充足理由原则,所以只有在时间与空间相互约束,才构成物质。 而通过时间与空间产生的现象,是客体。客体依赖于主体,主体消失时,客体也同时消失。 物自体是不可认知的存在,而客体是在特定的时间、空间下的特定表现,并且时间、空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客体只是主体在尝试认知物自体的过程中的表象。 所以,我所知的世界是我的表象。 当作现象的个人是短暂的,作为物自体的个体是超时间、空间的。 为便于理解表象,这里举两个书外的例子: ##### 例子一:洞穴之喻 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描述:设想在一个黑暗的地穴中,有一群囚犯从出生到现在就一直被绑在一堵矮墙上,他们不仅没有离开过地穴、没有学习过任何外界的东西,头也是被固定在墙上的,只能看到前方的石壁。 在他们被绑的矮墙的后方有一堆火,光可以透过矮墙上方照在石壁上,如果外界的人拿着各种器具从矮墙之后、火堆之前走过,器具在火的照射下产生的影子投影在墙上,囚犯会认为影子就是唯一真实的事物,脚步声也是影子发出来的。 如果有一个囚犯有机会走出地穴,刚开始会觉得外界的光线如此刺眼不适,颠覆了自己的认知,但等这个囚犯适应了外界的真实,才发觉原来的自己有多么荒谬,因怜悯其他的囚犯,回去告诉其他囚犯自己认知的时候,其他囚犯都觉得这个囚犯疯了。 ##### 例子二:忒修斯之船 赫拉克利特说,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。 后来普鲁塔克、托马斯·霍布斯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,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,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,那这艘新的忒修斯之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?被逐渐替换的废弃木头,又组成一艘旧的忒修斯之船,新旧忒修斯之船哪艘才是真的? ### 意志 充足理由原则是一切现象的普通形式,但在充足理由原则之外,是意志。 人并不是自由的,行动受必然法则影响,由影响性格的动机而来,由意志决定。 意志驱使我们达到自己的欲望,可欲望可以满足的很少,多数的情况意志受阻,就会陷入相应程度的痛苦当中;即使所有的欲望都满足后(虽然这不可能),却是无穷孤独空虚与更强烈的痛苦。 动物在即将死的时候才认识到死亡,人类却在生的时候已经无时不刻在死亡的阴影下忙碌。 人认识越清楚,智力越高,痛苦就越多。 高贵的性格总是带着一点不太显眼的忧伤,不是为日常烦恼,而是认识到人生的空幻。 叔本华认为只有在涉及意志直接和充分客观化的理念(即艺术)才能脱离意志。 普通的人认知如果比喻成一盏灯,那么天才的认知就是照耀世界的太阳,所以天才的作品可以暂时抛弃个人人格成为纯粹的认知主体,剥离了意志的主体,变成反映世界的境子。而普通人在认知这种艺术时,在纯粹客观的静观中,暂时的摆脱了意志的奴役,达到纯粹的认知状态。 但这都只是暂时的,只有看到摩耶之幕,看到个体化原理,否定意志,才是真正的自由。 否定意志,并不是自杀,自杀不是舍弃生命意志,而是舍弃生命。自杀的这种自我否定,远离生命的忧患,其实是对意志的肯定。 否定意志是克制意志的倾向,即强迫自己不做让人惬意的事,也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,达到苦修。在与自己的本性苦斗后,完全胜利,作为纯粹认知的主体,达到平和,作为世界的明显反映者。 ### 总语 整本书看下来,悲观笼罩着空气。叔本华的意志论是哲学的发展历程,对尼采、弗洛伊德、托尔斯泰等人,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,这种影响又因为各种原因是消极居多,所以在享乐的当代他的书常常在角落中默默积灰。 负面上说,特别是小孩子,在有强大的内心与理智之前,不是很建议看叔本华的书。 正面上说,叔本华虽然是一家之言,确实让人大开眼界,令人对世界有新的认识。
如果觉得有帮忙,您可以在本页底部留言。
相关推荐:
《苏格拉底之死》读书笔记
解读尼采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
梯利《西方哲学史》读书笔记之希腊哲学
……
更多
<
动画《瑞克和莫蒂》脑洞大开
《圣经》读书笔记
>
全部留言
我要留言
内容:
网名:
邮箱:
个人网站:
发表
全部留言